我们昨天提了一嘴供需,我说天大地大,供需最大,客人要什么就是什么。
有人就拿这个案例来怼我,你看,某个数百万粉丝的网红,潜伏到杭州新东方培训学校搜罗证据,然后实名举报,闻讯后新东方全面停课,静待调查,而家长们反而纷纷表示,只有这个网红希望停课,大家都是希望复课的......
于是全网开始骂这个网红,为了挣钱,不择手段,人家你情我愿,一个愿意掏钱补习,一个愿意收钱上课,你非要像法海一样跳出来喊,她是蛇精,她是蛇精,人妖不能通婚,许仙你不能和白娘子在一起,你要和我回金山寺。
【资料图】
总而言之,言而总之,就一句话,许仙你不可以上白娘子的课,你要由我法海来给你亲自上课......
许仙说,我不要,我不要,我不要上你这老憨货的课,但无奈被拖着走.......
然后吃瓜群众们泪奔了,背景乐响起:
啊……啊……
啊……啊……
有缘千里来补课
无缘对面要停课
十年修得同教室
百年修得共补习
相声说完了,我们进入正题。
这件事其实很简单,我们来回顾下事情的本质。
首先,我们来看网红。
网红现在是矛头汇聚之处,几乎所有网民都在谴责这个人。
可是我们想想,他究竟做错了什么?
他违法了么?
如果他违法了,我们可以指出问题呀,以子之矛攻子之盾,他一个违法的,还好意思说人家新东方?
但是他没有呀,换句话说,你可以讨论补习这件事,但你没道理讨论这个网红举报补习这件事。
那我们回过头来看补习这件事。
其实我相信这次事件当中的家长,都是自愿的。
他们的孩子究竟是不是全都自愿没法打保票,但家长肯定是,否则他也犯不着自己掏钱,一节课接近200块钱。
按照监护人的原则,家长有权代表孩子的意见,也就是说客户端没问题。
咱们昨天刚说过,天大地大,不如客人的意见大,客人要补习,你不给他补习,作为新东方,送上门的生意不做,好像也说不过去,不符合生意经。
那问题是什么呢?
很多人回过头来问,那这个规定本身到底对不对?
我们来看看补习这件事。
很多人讲,只要高考选拔这件事不发生改变,那学生的负担就实际上减不下去。
不补习也没有用呀,考不上985,211,能找到好工作么?
找不到好工作那前面12年寒窗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?补习是苦,不补习难道就不苦?
反正横也是苦,竖也是苦,为什么不补习一把,干脆吃苦吃透,烧水烧开,拼一个985出来,至少有个结果交代?
家长们的思路有没有毛病?
没毛病。
可是我问你,所有家长都这么想,结果是什么?
一个人补课提高了分数,所有人一起补课,提高了分数线。
你怎么补习,最后那个比例是不变的,985的录取率是不变的,211的录取率是不变的。
如果985,211的录取率提高了,那么985,211这个说法就消失了,就会有新名词替换它,回头你去看新名词,依然是保持低录取率的。
这是个无解的问题,换句话说,家长真正反对的并不是整体上叫停补习,家长反对的,是执行到自己头上。
浙江要停止补习的,但是杭州不要,杭州要停止补习的,但是自己不要。
明白这意思么?
这样自己的孩子才能在浙江的高考当中脱颖而出。
你发现这个需求的荒谬之处了?
一个需求,大家都可以,那叫需求,反过来,那叫钻空子。
就好比你说大家考试都不许作弊,我要一个人作弊,这还算需求么?
大家闭卷,你就不能开卷,除非怎么样?除非大家都开卷,那叫开卷考试。
所以如果要满足这部分家长的需求,唯一的办法是什么?
是要求所有网红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?当然不是。
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所有人都可以补习,那又回到老路上去了。
补习这件事,最大的问题,不在于补习,而在于补什么。
如果你补的是科研能力,你补的是工作能力,哪怕你补的是成功学问题都不大,为什么?
因为你面向的是终端市场,是社会。
可是现在被叫停的补习是哪些呢?是选拔。
有人会说,我掏钱,我补习,我比别人学的更多更扎实,难道不是在打造人才,难道提高了分数线不是有利于为社会整体上提供素质更高的人才么?
很遗憾,答案是否定的。
选拔的关键从来不在于选什么,而在于比例。
曾经互联网上流行两个问题,一个问题是,何以沛县这许多人才?
刘邦打下江山之后,汉初涌现出的大量文臣武将,历史上赫赫有名的,大都是沛县出身。
这就很奇怪了,秦始皇治下756个县,何以沛县如此另类?难道沛县是新东方补习发源地?
另一个问题也很有意思,何以水利行业这许多人才?
大禹治水,其后人开启夏代,夏商周之始,从一个水利人才开局,也就是说夏代之初,那些青史留名的大臣,都是水利这个天坑专业的毕业生。
为什么?为什么其他专业的人才没有崭露头角?即便夏代没有计算机,金融,也总该有文科生吧,他们哪儿去了?
其实答案非常简单,就五个字,谁做都一样。
你如果把人才聚焦到个别人身上,比如刘禅,扶不起的阿斗很正常。因为刘禅的样本太小了,太具体了,具体到某个人了。
可是只要你把人才样本放大一些,放大到秦帝国的1/756,放大到一个县,或者放大到1/360行,放大到一个专业,那么人才一定是足够的,这里面的人,一定是能够撑起帝国框架的。
这就是我说的那五个字,谁做都一样。
一个专业,或者一个县里选拔出来的人才已经够用了,下面的无非是你给这个人以多大的舞台。
想明白这点事儿,你就会清楚,他考90,95,98,99,没有实际区别。
你在全国范围内筛选,也许能选出来最高98分,你在沛县或者水利专业这么小范围内筛选也许最高只有90。
可是到实际应用中,98=90。
你卷,你拼命卷,不停的延长培训时间,提高应试技巧,也许能选出100的。
可是到实际应用中,100=90。
还是没有区别。
这就是问题,真正的问题。
培训并不会提高人才的优秀程度,你能考到90分以上,就没区别了,剩下的区别,全都是选拔区别。
选拔区别的意思是说,给你机会,还是不给你,仅此而已。
你去看美国的高校录取制度,他们不是这样选拔的。
他们也有一个基准分,就类似于我们打比方的90分,超过90分之后,我们依然按照分数高低来做选拔,而他们,则根据其他因素。
比如,张三90分,李四100分,但是张三的父亲是耶鲁的校友,于是录取张三。
再比如,张三90分,李四100分,但是张三的马术成绩好,这可以看出来张三家里有钱,于是录取张三。
还比如,张三90分,李四100分,但是张三的父亲在华尔街工作,给了他一个实习机会,他因此把课外简历刷得很漂亮,还是录取张三。
你习惯了100>90,于是你觉得美国不公平。
但是美国理解的公平并不是单纯分数维度谁高谁低,而是整体成功率测算。
经过测算,他们发现分数超过90之后,人与人差别不大,其他因素影响却很大。
我们都清楚,张三的父亲是耶鲁校友,家里有钱,华尔街大佬,对于他的成功有着非常强的加成作用。
当然,前提是张三本人不傻,所以要看他的基准成绩,他有没有达到90。
如果张三基准成绩不及格,那他父亲是耶鲁校董,耶鲁也丢不起这个人。
如果是85到90之间,那耶鲁就会说三个字:要加钱。
说白了,耶鲁是私立学校,他真正要确保的是自己的校友们长期的成功率,只有校友们代代都成功,代代都有钱,才能捐钱养活自己学校。
这是一门生意,仅此而已。
所以你弄清楚美国的录取制度,就会发现他们是跷跷板,你更有钱一些你的成绩就可以更低一些,当然有下限的;你成绩更高一些,你就可以相对没钱一些,但成绩是有上限的,上限就90,你98,99,100,没多大用。
如果你愿意面对现实,如果你看透了社会,你就会发现,真就如此。
成绩当然有用,当然能够部分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,但是过了某个值之后,就是无效竞争。100的那个人并不会比90优秀。
一旦走上社会,你迟早会明白,超过90的那批人,拼的还是家境,运气,这些其他因素。
这也是为什么所有人一起补课没有意义的原因,因为90以上的候选者不是太少,而是已经太多了,你再增加,又有何用。
而所有人都不补,就你补,你等于在作弊。
作弊,当然是一种需求,但不是被许可的需求。
所以这件事你不能问补课的家长是否希望复课,你要问的起码是他们所在的同一个省份的家长们,是否同意他们复课。
Copyright ? 2015-2022 每日旅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5 联系邮箱:5 146 761 13 @qq.com